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日前發表文章《馬爾科姆·麥克萊恩:徹底改變海運和世界經濟的“集裝箱之父”》,作者是亞歷杭德羅·塞拉諾·馬丁內斯,全文摘編如下:
“遠見卓識”“海運貿易史上.偉大的變革者”“為數不多的改變世界的人之一”“20世紀偉大的創新者之一”或“海運集裝箱之父”,這些都是馬爾科姆·麥克萊恩在他的一生中獲得的一些贊譽。毫無疑問,由于創造了集裝箱,他改變了海運。
疫情前,還很少有人重視集裝箱的使用,但隨著由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引起的嚴重供應鏈危機,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這使得大量我們今天經常消費的商品滯留在運輸途中。沒有海上貨物運輸,就無法理解經濟全球化。
這一切的偉大“建筑師”正是麥克萊恩。這位出生于1913年的美國企業家,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萌生了通過集裝箱實現物流系統現代化的絕妙想法。有一次在新澤西的港口碼頭,麥克萊恩正在觀察碼頭工人卸下卡車上的貨物,他突然想到,如果卡車的拖車是可拆卸的,這樣就可以簡單地將其放置在船上,而一切都會變得更容易。
麥克萊恩堅信他的想法可以徹底改變國際貿易的未來,但.困難的局面隨后出現了,當時他要說服整個航運業,包括卡車運輸公司、航運公司、港口和他自己企業的工會。他們反對這個想法,因為大多數碼頭工人會因此失去工作。一切都是困難重重,但麥克萊恩并沒有停止努力,.終得到了美國軍方的支持,后者是他的..個大客戶。
有了軍方的支持,1956年4月26日,他將58個滿載貨物的集裝箱裝在改裝過的二戰時期的郵輪“理想X號”上,從新澤西的紐瓦克港運至休斯敦。四年后的1960年,麥克萊恩進行了.重要的實踐。美國軍方在麥克萊恩的想法中找到了向越南運送軍事裝備問題的解決方案。隨后,“集裝箱之父”利用這一協議,從當時增長.快的經濟體(例如日本)運來了滿載重要貨物的大批集裝箱。
越戰結束,麥克萊恩雖然擁有31艘集裝箱船,但是這個行業突然成為一個熱門行業,高額的利潤吸引了很多新入局者,每開辟一條新的航線,都有好幾家競爭對手。到了1974年,美國與歐洲的集裝箱數量達到100多萬只,運載量翻了近20倍。
而且此時的各大船王,都是從資本市場融來的資金,為了在競爭當中勝出,常常通過價格戰的方式獲得訂單。為了降低成本,又要繼續融資買更大的船,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各家航運公司損失慘重。隨著小公司的退出,航運業集中度也越來越高,同時也有利于集裝箱的標準化。
集裝箱標準化之后,全球幾乎所有輪船公司使用的都是兼容集裝箱,不管是卡車、火車還是港口和輪船都能自由地裝卸,搬運的過程也是主要靠起重機,而且每個箱子里就裝一種產品,就省去了挑揀的過程,那這個效率自然就提升了,成本也直線下降。
隨著效率提升,工廠再也不用圍繞碼頭建設了,工人也不用在碼頭附近生活了。同時高度集約化,也帶來大量工人失業,以前港口裝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人,而隨著港口標準化的提高,需要工人的數量就沒有那么多了。但是這些碼頭工人是一個群體,他們團結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碼頭工人的抵觸下,剛開始集裝箱的推行并不順利,后來資本家采用補償的形式,才獲得碼頭工人的同意。這似乎是每個行業在被打破的時候,所遇到的陣痛。
同時集裝箱的大面積推廣,還帶來了全球化分工。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手機,攝像頭和芯片是日本、韓國生產的,天線是中國的,.后可能在馬來西亞組裝,正是因為集裝箱的使用,讓航運價格降低,加速了全球化分工,讓地球變成了一個世界工廠,各個國家分工協作,.后形成一個全產業鏈條。
集裝箱發展所遇到的阻礙,以及對世界的影響,改變了無數行業內相關從業者的命運,改變了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大大促進了全球化的分工。可見,集裝箱這個產品雖然簡單,貌似沒有技術含量,但是它帶來的變革卻并不比高科技的產品低。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含量的高低并不是改變生產力的主要因素。
多年來,這種物流系統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現在,海上運輸的所有管理流程都由控制每個可移動集裝箱的計算機進行。冷鏈集裝箱放置在船體內部,那里有供電和溫度監控系統。.重的集裝箱放在貨倉的底部。今天,貨船承擔了大約90%的世界貿易。每年大約有20億噸制成品、原材料和其他商品通過海上運輸發往世界各地。這一切都歸功于麥克萊恩和他的革命性想法。
麥克萊恩2001年5月25日在曼哈頓東區的家中因心力衰竭引起的并發癥去世,享年87歲。